发布时间: 2025-03-14
来源: 中华预老年病防控
访问量:
本文刊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3):227-237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5.03.00
当前我国社区阿尔茨海默病(AD)防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工作开展相对无序。为响应我国痴呆防治促进行动计划,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老年健康与老年病防治专委会、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联合,由复旦大学王颖教授和北京医院齐海梅教授团队牵头,汇集了全国35名来自老年医学和神经病学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临床、公共卫生、卫生政策资深专家组织撰写了《基于社区的阿尔茨海默病三级综合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2025年3月14日,本共识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
一、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AD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疾病与照护负担,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痴呆防治计划,注重以社区为本的综合防治,当前我国社区AD防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国卫老龄发〔2024〕42号),也将建立社区痴呆老年人支持服务网络作为痴呆防治的重要内容,对健康宣教、认知功能筛查、早期干预、诊疗机制、照护服务提出要求,明确要到2030年基本建立老年期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的综合连续防控体系。为响应我国痴呆防治行动计划,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基于社区的阿尔茨海默病三级综合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基于三级预防理念,结合AD疾病进程特点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现状,研制了适用于我国社区开展的AD综合防治策略,旨在为社区AD防治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为痴呆综合连续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社区的AD三级综合防治核心内容 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采取措施达到预防的目的。共识将三级预防理念与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2018年提出的AD疾病进程相结合,提出了全疾病周期的防治策略。 ★ 第一级预防面向公众,可聚焦认知障碍高危人群,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社区开展,以期提高居民对AD的科学认知,消除歧视与病耻感,提高早期就诊率。 ★ 第二级预防聚焦AD临床前期及MCI患者,借助一级预防形成的社区认知障碍友好环境,促进早期症状的及早识别,并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同时将认知功能筛查融入每年老年人健康体检;疑似患者则进一步转诊至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专业医生诊断,尽早开展治疗,非AD患者则转回社区参与非药物干预,由家庭医生定期随访监测认知功能变化,通过三早预防,把握AD防治窗口,促进疾病进程逆转。 ★第三级预防针对轻、中、重度痴呆型AD患者,由精神科、神经科等专业医生开展对症治疗,由机构护理人员及家属开展康复治疗及日常照护,尽可能恢复患者身体、社会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注:AD:阿尔茨海默病,MCI:轻度认知障碍,NIA-AA,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图1 基于社区的AD三级综合防治示意图 三、基于社区的AD三级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未患病群众,聚焦可改变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水平,预防AD的发生或至少推迟AD的发生。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及降低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是预防及消除疾病的根本。 1、健康宣教 针对公众开展的AD相关知识宣教,主要包括AD的概念、疾病自然史、疾病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症状,AD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AD早期筛查及干预的重要性,AD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可寻求的治疗途径、治疗方式及照护方式等。 2、可改变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预防措施 ★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① 一般人口学特征:受教育水平低(I级推荐,A4级证据); ② 生活方式: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饮酒(I级证据)、缺乏体育锻炼(I级推荐,B级证据)、睡眠障碍(I级推荐,B级证据)、<65岁人群超重(I级推荐,B级证据)及>65岁人群体重减轻(I级推荐,A4级证据)等; ③ 健康状况:高血压(I级推荐,A4级证据)、糖尿病(I级推荐,A4级证据)、抑郁(I级推荐,A4级证据)、压力(I级证据)、脑血管疾病(I级推荐,B级证据)、头部创伤(I级推荐,A4级证据)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级推荐,A2级证据)等。 ★ 针对性防治措施: ① 提高受教育水平:青少年时期应尽可能的接受教育(I级推荐,A4级证据),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② 戒烟限酒:针对吸烟、饮酒人群实施戒烟戒酒干预,可寻求戒烟、戒酒门诊的专业指导,同时避免接触环境中的烟草烟雾; ③ 适量运动:积极参加适宜自身身体状况的锻炼活动,尤其是65岁以上老人,应坚持定期参加体育锻炼(I级推荐,B级证据); ④ 均衡饮食:地中海饮食、终止高血压饮食(DASH)及地中海-DASH干预延迟神经变性饮食(MIND)被证实与认知功能及AD风险下降有关,三种饮食模式都以天然植物性食物为主,限制动物和高饱和脂肪食物的摄入; ⑤ 充足的睡眠: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现睡眠障碍时要咨询医生及时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⑥ 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通过坚持以上健康生活方式,保持正常体质指数(BMI),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抑郁、脑血管疾病等,可基于WHO发布的初级卫生保健心血管疾病管理技术指南和精神卫生差距行动计划(mhGAP)干预指南2.0版等对患者进行疾病管理。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二级预防是在AD临床前期及MCI阶段,症状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察觉情况下,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以实现治愈或阻止AD发展到更严重阶段或至少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1、早期症状识别 ★ 早期症状表现:AD患者早期常表现为学习新知识能力以及近期记忆障碍,随后出现其他认知领域的下降。ADI提出了十大痴呆警示症状,分别为记忆力减退、难以执行熟悉的活动、说话词不达意、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判断力减退、不能按时处理事务、东西放错地方、情绪或行为改变、理解视觉或空间信息出现困难及变得孤僻。 ★ 早期认知筛查:针对我国国情,建议将认知功能早期筛查融入到每年老年人健康体检,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出现早期症状的老人开展认知筛查。认知筛查过程中,可进一步对有AD家族史的老人进行致病基因如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和早老素2(PS2)以及主要遗传基因ApoEε4等位基因的检测。对于筛查疑似患者及时转诊,高危人群如致病及遗传基因携带者则纳入疾病健康管理。 ★ 早期临床诊断:2018年提出的NIA-AA将特征性生物标志定义为AT(N):A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T为病理性tau蛋白,N为神经变性。相较于2018年提出的AT(N)框架,2023年修订版本增加了I(炎症机制)、V(血管性脑损伤)和S(α-突触核蛋白)3类生物标志物。 2、早期治疗 ★ 药物治疗: ①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 ② 抗Aβ治疗:Aβ单抗药物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1、2023及2024年,分别批准了Aducanumab、Aducanumab及Donanemab-azbt,用于治疗MCI及轻度痴呆患者。2024年1月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仑卡奈单抗用于治疗MCI和AD轻度痴呆。 ★ 非药物治疗: ① 认知训练; ② 运动疗法; ③ 综合干预; ④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⑤ 其他如营养干预、身心运动、音乐疗法、怀旧疗法等。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第三级预防发生在AD症状明显表现之后,针对轻、中、重度痴呆型AD患者,早期可通过药物、非药物的治疗缓解症状,预防AD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晚期则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合并症,对已经发生的认知及生活能力减退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主要实施对症治疗、日常照护及康复治疗。 1、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认知障碍以及合并症的对症治疗。其中,针对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除了第二级预防中提到的药物外,还包括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如美金刚。 2、康复治疗 主要包括: ① 认知康复训练; ② 运动康复训练; ③ 心理康复疏导; ④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等。 3、日常照护 对于AD患者的照护,可分为非正式和正式照护,主要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等,应确保照护环境的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如减少患者跌倒和受伤的发生。相较于一般老年人,AD照护还应注意避免走失情况的发生。 注:AD:阿尔茨海默病,Aβ40:β-淀粉样蛋白40,Aβ42:β-淀粉样蛋白42,p-tau181:磷酸化tau181,p-tau217:磷酸化tau217,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图2 基于社区的AD三级综合防治 四、展望 当前中国老年人口数居世界第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AD有效治疗措施缺乏且确诊后治疗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基于社区开展AD早期防治是极具备成本效益的应对思路。本共识的发布顺应国家现实需求,整合了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将三级预防理念应用于AD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基于社区,搭建了AD综合防治的工作路径,为老年痴呆国家行动计划实现提供了解决路径! 顾问专家 彭希哲(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 王建业(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徐启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杨颖华(上海市保健局) 张存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执笔专家 曹云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杜怡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胡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井玉荣(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李春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齐海梅(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孙亮(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唐尚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王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汪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欣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姚尧(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周厚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杰文(河南省人民医院) 编写专家 陈春(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何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蒋怡华(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 刘峥(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足云(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阮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苏忠鑫(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王丰(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 王静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谢洪彬(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辛照华(上海市浦东新区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杨睿悦(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周成超(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占归来(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 张扬(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重大专项”(2024ZD0524200,2023ZD0509800) 来源:中华预老年病防控 编辑:王慧 审核:董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