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4-07
来源: 健康守护医站
访问量:
(引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会议上提出,2025年将聚焦“体重管理年”,倡导全民关注体重健康,通过科学干预降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风险。这一倡议不仅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化,更是针对我国超重肥胖率攀升问题的精准施策。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公众传递科学体重管理知识,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一、为何将“体重管理”列为国家健康行动重点?
1. 我国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 数据警示:202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
- 健康威胁: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13种癌症及骨关节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2. 体重管理是“防未病”的关键抓手
雷海潮主任指出,体重管理需贯穿全生命周期,从儿童期防控到中老年慢病管理,体重控制是降低疾病负担、减少医疗支出的重要突破口。
二、科学体重管理:从认知误区到行动指南
误区纠正:
- ❌ “快速减肥=健康”:极端节食或药物减肥易反弹,损害代谢功能。
- ❌ “只看体重数字”:体脂率、肌肉量、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更反映健康风险。
科学管理四维策略:
1. 饮食:营养均衡,控糖减盐
- 211餐盘法:每餐2拳蔬菜、1拳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拳全谷物。
- 控隐形热量:减少含糖饮料、精加工食品,警惕“低脂高糖”陷阱。
2. 运动:有氧+抗阻,激活代谢
- WHO推荐: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
- 碎片化运动:每天累计30分钟家务、爬楼梯等日常活动,同样有效。
3. 睡眠与心理:不容忽视的代谢调节器
- 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会扰乱瘦素分泌,增加饥饿感;
- 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促进腹部脂肪堆积,需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减压。
4. 中医药辅助:辨证调理体质
- 痰湿体质(肥胖伴乏力、舌苔厚)可配合荷叶、山楂代茶饮;
- 脾虚湿困者建议中医针灸、穴位埋线等非药物疗法。
三、政策支持:构建“全民体重友好型社会”
雷海潮主任强调,2025年“体重管理年”将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以下措施落地:
1. 社区健康服务升级:
- 基层医疗机构增设体重管理门诊,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处方;
- 推广“智慧健康小屋”,免费测量体脂、腰臀比并生成报告。
2. 校园健康行动:
- 中小学落实“健康食堂”标准,严控高糖高脂餐品;
- 增加体育课时,试点“课间微运动”打卡制度。
3. 公共环境优化:
- 城市规划增加步行道、骑行道,推动“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 食品标签强制标识“红绿灯”营养等级(如高糖、高盐警示)。
四、医务工作者的行动倡议
1. 成为“体重管理科普先锋”:
- 利用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BMI计算(体重kg/身高m²)、腰围测量方法;
- 针对孕妇、更年期女性、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
2. 推动多学科协作:
- 联合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科开展联合门诊,提供“一站式”体重管理服务;
- 关注减重术后患者的长期营养随访,避免营养不良风险。
五、致公众:2025,开启你的“健康体重计划”
三步行动法:
1. 自测健康指标:计算BMI(18.5-23.9为正常)、测量腰围,记录初始数据;
2. 设定小目标:如每月减重2-4斤(安全速度),或每天增加3000步;
3. 寻求专业支持:通过“健康中国APP”或社区医院签约家庭医生,获取定制化指导。
(结语)
体重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生命质量的“晴雨表”。2025“体重管理年”,让我们以科学为盾牌,以行动为利器,共同抵御肥胖浪潮,为健康中国筑牢基石!
来源:健康守护医站
编辑:王慧
审核:董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