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6-23
来源: 中心办
访问量: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
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
减肥喊了多少回,怎么也减不下去……
自2024年6月“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和“体重管理门诊”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那么,体重门诊如何帮人减重?又涉及哪些学科?哪些人群适合就诊呢?
6月24日上午10点,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山西健康之声广播特别策划《健康晋万家 专家有话说》节目,特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体重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彦做客直播间,带您一起了解“体重管理门诊——如何帮你科学管理体重”。
专家简介
王 彦 理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卫健委首批“临床领军高端人才”,山西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现任山西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会长,山西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兼青委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卫健委内分泌科质控中心委员兼秘书。
擅长:血糖精细化调整、妊娠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体重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相关眼病,骨质疏松,继发性高血压、低钠低钾等肾上腺和垂体疾病等。
健康科普小贴士
一、体重门诊如何帮患者减重?
■制定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体重管理方案
25岁的小王体重300斤,BMI指数接近50,属于重度肥胖,严重超出健康范围。小王来到刚开诊的北京协和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就医,这个门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和中医科医生共同出诊。会诊中,不同学科的专家细致分析了小王的情况,提供了一套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全面的体重管理方案。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专家介绍,健康的减重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生活方式。“人长期处于肥胖状态,体内代谢的管理等会希望保持在肥胖状态,一旦打破平衡,会反弹回去,所以需要用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运动、心理、睡眠这几个环节都统一协调后,才能长期维持。”
■针对不同人群提供诊疗方案,治疗后终身随访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前来就诊的张女士今年41岁,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达200斤,她减重效果一直不理想。“我试过各种吃药,晚上没吃过主食,但体重还是会长。”张女士说。
今年1月开诊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结合基因检测、体成分分析等技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诊疗方案。专家介绍,“治疗后终身随访,指导病人平时的饮食、运动、药物干预等。”
■定制膳食方案和运动康复指导,超重人群需要做筛查
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了多学科专家成立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例如针对BMI指数为24至28的超重人群,可通过定制膳食方案和运动康复指导进行干预。
专家表示,BMI指数大于28到32.5的状态,要寻求医学的帮助。“我们要做筛查,看患者是不是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的异常,针对病变来用药。”
■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者也适用于体重门诊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减重门诊,营养师对前来复诊的洋洋设定新一期的健康食谱。这份个性化定制的食谱每天有12种以上食物,一天4餐,每餐都精确到克。
严格按照食谱执行一个月后,洋洋的妈妈已经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明显看到他的肚子小了,体重降了7斤到8斤左右。”
二、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
超重肥胖引发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视。据了解,超重和肥胖受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指南建议定时定量规律进餐:不漏早餐,在17:00至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
· ■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以抗阻运动为辅,例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还有不少人希望借助药物等方式快速看到减肥效果。对此,专家表示,减重药物适用于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的人群,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整稿:王丽娜
编辑:王 慧
审核:董海原
科普信息来源:央视新闻